對中國3600萬琴童而言,國際上頂尖的鋼琴賽事只有十幾個,而要在這頂尖中成為像李云迪這樣在頂尖賽事獲勝的頂尖高手,又談何容易?參加鋼琴比賽是否是培養琴童的唯一目的?
家長體罰 不可忽視的鋼琴暴力
沒有一個孩子能夠接受每天4個小時以上枯燥的專業訓練,對孩子來說,愛玩的天性與鋼琴訓練的大量投入是完全沖突的。而郎朗的學琴經歷成了很多家長的啟示錄。在采訪上我們得知,郎朗的父親郎國任為了讓郎朗受到好的鋼琴教育,辭掉工作陪兒子到北京,還曾因為老師認為郎朗沒有鋼琴天賦而逼著兒子要么跳樓要么自殺。而繼郎朗之后,最受矚目的鋼琴暴力事件莫過于同樣來自沈陽的女孩胡丁琦。胡丁琦的父親胡東振從小對女兒極為嚴厲,他后來回憶,從胡丁琦5歲到8歲之間,他打了女兒400記耳光,才使女兒愛上了鋼琴。而因為對女兒的暴力,妻子差點跟他離婚,小姨子跟他反目成仇,而胡丁琦得獎后表示,感謝父親的400記耳光,讓我愛上了鋼琴。
對此,郎朗表示很恐怖,他說:一個家長打了她女兒400個耳光,女兒卻說感謝爸爸,是爸爸的400個耳光才讓她愛上了鋼琴。我覺得她不是因為400個耳光而愛上鋼琴的。如果琴童家長都在我爸爸的基礎上,甚至更加嚴厲‘打’孩子,社會就要關注了,這是不太正常的事。
一賽成名 不得不承認的光輝
鋼琴比賽其實是當代的產物,據記載,最早的音樂比賽始于約公元六世紀在特耳菲城為紀念阿波羅神斬巨蟒的大型比賽,比賽的項目除了體育外,還有音樂與詩歌。當時比賽的目的不在于給演唱者提高聲名,而是因為古希臘人相信:公開的比賽不僅可以刺激演奏者的才能,也將提高一般聽眾的欣賞水平。而在目前世界著名的國際鋼琴賽事中,較早的當屬1933年創立的李斯特鋼琴比賽(后更名為布達佩斯國際音樂比賽),1956年劉詩昆獲得當年該項賽事的鋼琴三等獎。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幾乎所有著名的鋼琴家都有鋼琴比賽獲獎的頭銜,而且也不得不承認,鋼琴比賽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包括跟各大樂團合作的機會、開獨奏音樂會的機會、出唱片的機會以及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顧圣嬰、李堅、傅聰、周廣仁、李云迪、郎朗、陳薩都是因為在國際鋼琴比賽上獲得名次而聲名鵲起的。
比賽泛濫 引起大師反感
但鋼琴比賽對于一個鋼琴家來說,并不值得提倡,忽視音樂本身而轉向技巧的追求甚至為了適應評委而研究出一套適合評委口味的彈法,都是音樂界的前輩們對當下的鋼琴比賽的不滿之處。對鋼琴比賽持最激烈反對意見的當屬著名鋼琴家傅聰,老先生談及現在越來越多的國際比賽的時候非常反感地說:比賽越來越不能成為衡量一個藝術家的標準!現在全世界一年有幾千個比賽,評委都是職業評委,一天到晚相互‘召喚’,其中很多人都不能算作成熟的嚴肅音樂家!甚至竟然連經紀人都來做評委!美國的克萊本比賽就是經紀人做評委,在比賽之前,他們還開會討論,看選手名單里哪一個有成為明星的可能性!現在歐洲比賽很多,一天產生一個第一名!千萬不要把比賽看得很重!
為此,老先生感嘆地說:到現在為止,有哪一屆肖邦比賽是CHOPINIST(指虔誠追隨肖邦、在演奏肖邦作品時忠實于原作原意的演奏家)得第一名?都是PIANIST(指僅在技術上勝任作品而在理解與詮釋上脫離肖邦原作的鋼琴家)得的!CHOPINIST從來就沒有贏過,那些第一名都只是PIANIST,彈鋼琴彈得好罷了,并不是彈肖邦彈得好。
而本身受益于肖邦鋼琴比賽的李云迪在獲獎之后立即宣布,自己從此以后不再參加任何鋼琴比賽,理由是獲得肖邦比賽第一名并不代表我已經是最好的,這只是暫時的,是一個開始,一個起點,我需要做的是怎樣保持和提高。至于不再參加比賽是完全正常的,本來大家都不想參加比賽,但因為比賽是提供機會的地方才不得不參加。很多演奏家都是通過比賽走上職業音樂家的道路的,誰拿了大獎還會再參加比賽?
為了愛樂 讓音樂留在心中
我國著名鋼琴家李淇先生說,中國目前的鋼琴教育,主要應該針對普通琴童來說,數不勝數的鋼琴比賽,大部分對孩子來說還是利大于弊的,這些比賽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也不可忽視一味追求比賽成績的負面影響,一些孩子和家長對比賽結果看得太重,結果一次比賽失敗就導致了很大的挫折感。
對于大多數的孩子而言,培養了李云迪和陳薩的但昭義先生的話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他說:大家要從喜歡音樂、愛音樂、接受音樂的那種感染的角度來豐富自己音樂的審美能力和學習能力。盲目追求考級、追求比賽很可能變成一種功利主義的學習。為了考級,一年就學考級的幾首曲子。在考級完了以后,丟掉以后,所有的曲子也丟掉了,這就不值得了。鋼琴是一個媒介,通過鋼琴學習音樂,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你最好可以忘掉這些曲子,手上可以彈不來,但是你接受鋼琴曲給你音樂的熏陶和教育,可以讓音樂留在你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