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鋼琴家茅為蕙博士去過中國大小四五十個城市,無論南北、大城市和小縣城、博士教授或藍領工人,中國的琴童家長對“孩子該如何學琴”的迷茫和困惑幾乎一致。很多家長問她“學鋼琴能幫助我女兒開朗一些嗎?”“學鋼琴真的能讓我的孩子更聰明嗎?”“孩子不肯練琴,該不該打?”讓她最難忘的問題是:“茅老師,你考過了鋼琴10級嗎?”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適合學鋼琴?
“不管抱著什么樣的目的,家長一定要認準孩子的確略有音樂上的靈氣和興趣再慎重開始,千萬不要耽誤了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現出的才能和熱情。”茅為蕙建議家長通過對孩子手、耳、記憶力等幾方面的簡單評判,來基本了解自己孩子的音樂潛質?!?/p>
茅為蕙說,四五歲的小孩子,手形已經基本能看出來。一是看手指特別是關節部分是硬還是軟,太硬不行,太軟更不好;二是看各個手指之間離得夠不夠遠,手張得越開,以后彈琴越輕松。至于手指的長度,小指最好能到達無名指最上面一個關節。
“耳朵關系到樂感和節奏感。”茅為蕙舉例說,大人拍掌讓小孩子跟著唱歌,看他是否跟得上節拍,是否有本能的節奏感。或者放一個鋼琴曲,看看孩子是否能用恰當的形容詞來表示,“比如,說像放鞭炮,或者說是像爆米花的感覺。”
測試記憶力,可以由媽媽唱一首歌,讓孩子學著唱,看孩子有沒有基本的音樂模仿力。或者放一個曲子,第二天再放一遍,看看孩子是否能分辨。
“如果這三點都具備,那么孩子的音樂潛質至少是在標準線之上的。”
針對很多家長讓孩子先學電子琴作為入門的做法,茅為蕙指出這是一個誤區,因為學電子琴雖然可以幫助孩子認譜,但電子琴的觸鍵沒有深淺,聲音沒有輕響,孩子彈了幾年的電子琴后,仍然不能培養出任何掌控鍵盤的力量,對后來學鋼琴沒有任何幫助。
對于初學階段,茅為蕙建議先上集體課,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孩子記憶、領會學到的東西,而且大課更有課堂的氛圍,學生會更有敬畏心,容易集中注意力聽講。上完一段時間的集體課后,再改為一對一的小課。這時候,孩子對鋼琴和鍵盤已經有相當的了解了,鋼琴不再是個龐然怪物,再上小課會感覺更自然,學習效率也會更高?!?/p>
該給孩子選擇怎樣的鋼琴老師?
“啟蒙老師的性格比演奏水平重要,年紀大小無所謂,但一定要有外向的性格,要有起伏的音調,要有純真的笑容,要跟孩子的性格產生化學反應。要挑孩子第一眼看到就喜歡的那種聲音動聽、笑臉吸引人、性格開朗的老師。”說起選老師的標準,茅為蕙一口氣說了好幾個“要”,強調啟蒙老師最重要的特點是有愛心。
茅為蕙說,老師要真心覺得教孩子彈鋼琴本身就是件快樂的事情,要把教琴當成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是裝不出來的。“最好的老師,是既不乏嚴厲但又隨時面帶微笑,沒有廢話,更沒有大話。老師應該對每一堂課都認真對待,狀態也要保持穩定,不能第一堂課表現得不錯,之后就越來越馬虎和松懈。”
作為鋼琴教育家,茅為蕙認為鋼琴老師要經常給予孩子表揚,要有想象力。老師的表揚和鼓勵是對孩子最好的啟發和激勵。“中國的老師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于表揚非常吝嗇,這是我最不能贊同的。贊美能培養孩子的自信,贊美會使孩子想做得更好。”
至于想象力,茅為蕙舉例說,啟蒙老師不能用“這里響,那里輕;這里對,那里錯”這種孩子不感興趣的語言表達方式,比如兩個不同音量的樂段,可以把一個形容成“舞臺上有很多小孩子在跳舞”,另一個則形容成“這里只剩一個小孩子在跳了”,也可以用大象、小鳥來形容音高和音量,讓孩子既喜歡聽也聽得懂,有非常直觀的印象。
去老師家里上課還是請老師上門來授課?
茅為蕙明確反對請老師到家里來上課,“理由很簡單,孩子在家里永遠不可能有去學校上課的那種緊張度和緊迫感,老師往往得不到孩子最大程度的認可和尊敬,孩子的心里會覺得老師只是一個來串門的客人。”
家長和孩子該守哪些規矩?
上課的時候家長該不該陪?茅為蕙的回答是“絕對應該”?!?/p>
上課的時候家長能不能發言?茅為蕙肯定地說:“絕對不可以。”
“家長一定要陪初學的孩子上鋼琴課,但絕對不要在課堂上充當老師的助教。”茅為蕙說:“我小時候每堂鋼琴課,媽媽都是陪著的。不過她從不干涉老師的講課和我的彈奏,只是靜靜地坐在我身邊,而且后來越坐越遠。但哪怕她坐得再遠,我的安全感都非常充足,因為我知道,只要我需要,她隨時可見。”
“家長的職責只是觀察、學習、記錄,幫助孩子記下老師對下一堂課的要求,幫助孩子在一周內順利完成老師的要求。”茅為蕙說,家長把孩子送進琴房之前,一定要向自己保證盡量控制住情緒,有氣也決不把孩子當出氣筒。如果家長的性格比較暴躁,或者覺得自己可能忍不住發脾氣,那就最好不要進課堂聽課。
茅為蕙還特意強調說,從第一堂課起,家長就一定要輔助老師樹立尊嚴,即使老師說的話有值得商榷之處,也不能當面指責,和老師的溝通要避開孩子事后進行,回家以后,也千萬不要和孩子談論老師的對錯。“至于和老師交流的內容,我覺得可以實話實說,如實表達自己的感覺就行。”
茅為蕙說自己回國后巡回授課這幾年,發現琴童所有的琴譜和書本都是家長幫著拿。十幾歲的男孩子,個子快趕上媽媽高,琴譜還都是父母拿著。這在美國可是絕對看不到的!
“學琴,不光是培養單純的鋼琴彈奏技巧,同樣也是對孩子進行性格教育的大好時機。孩子不把練琴當成自己的事情,而是當成爸爸媽媽的事情,不是他不懂事,而是因為爸爸媽媽做得太多了!”
茅為蕙建議所有的家長,從琴譜讓孩子自己拿開始,讓孩子明白練琴是自己的事情,讓孩子懂得獨立的重要性。包括練琴時要準備的一系列物品,也讓他自己準備。從心理上給孩子一個暗示:練琴是他自己的事情,和琴相關的東西,他都要自己負起責任來。
關于練琴的規矩,茅為蕙說,孩子和家長從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從第一堂鋼琴課起,練琴的時間就要固定,雷打不動。想練就練、想不練就不練的壞習慣,是今后一事無成的開始。一旦開始練琴就不可以輕易離開琴凳,一切“喝水、上廁所”之類的借口都必須在中間的休息時間里完成?!?/p>
孩子有必要考級嗎?
“現在這種功利化的考級絕對是弊大于利??技壷荒茏C明某某學生考過了多少級,但不證明水平,不證明深淺,不證明對錯,更不證明好壞。”
說到似乎所有琴童都繞不過去的考級話題,茅為蕙明確表示,現在的考級已經遠離了學琴的初衷,變成了學生學琴的目的,家長之間攀比的工具,小升初的報名表格之一,老師偷懶的最佳“掩護”。
茅為蕙認為,雖然考級讓孩子有機會深度鉆研一些曲目,并且能夠背譜演奏,也讓家長從群體的角度來衡量自己的孩子彈得到底怎么樣,但考級的壞處明顯大于好處,后遺癥更不容忽視——
八月份考級,三月份就開始練。幾首樂曲讓學生翻來覆去彈上小半年,沒有享受,只有機械的練習,不要說孩子受不了,家長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p>
過于強調考級,很少涉及考級以外的曲目,除了幾本考級的譜子,孩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在乎?!?/p>
進度太快,根基不穩。2級以后考5級,5級之后考8級……摩天大樓的30層已準備裝修,但從3樓至29樓都是空殼子!
容易導致家長和家長之間、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攀比,6級、7級意味著什么,代表孩子怎樣一個客觀的水準,老師、家長、孩子都是一片茫然?!?nbsp;
學生考級往往成了老師偷懶的最佳辦法。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考同樣的級別,重復練同樣的曲子,老師用不著因材施教?!?/p>
茅為蕙上大師班時,問過無數個孩子:“你彈什么曲子給我聽?”回答是“六級練習曲”或“八級奏鳴曲”。她再問:“是哪位作曲家寫的?”回答“不知道”。茅為蕙苦笑著說:“我學了這么多年音樂, 卻不知‘不知道’這位作曲家在中國如此走紅。”
最后,茅為蕙提醒家長思考:當考級成為孩子學琴的唯一目標時,是不是考完10級的孩子就真的把鋼琴學好了?很多家長當初讓孩子學鋼琴是為了孩子做一個有修養、有品位、有藝術細胞的人,但潦草和勉強的考級,真讓孩子更有修養、更有品位、更有藝術細胞嗎?